如何培养孩子积极挑战的心理?
有的孩子面对困难会感到是挑战因而有兴奋感,有的孩子面对困难会感到压力而想逃避,如何培养孩子积极挑战的心理?
孩子学习新事物时,存在三个区:舒服区,他已经知道的知识,已经掌握的技能,很轻松就能应对,舒服、但有时也会厌倦;恐慌区,如果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他现在的能力,他就会感到害怕、恐惧,退缩;挑战区,对他来说有些困难,但在有经验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指导下,他可以掌握和"跨越"难关。
例如:对于初学剪指甲的孩子,如果让她直接剪指甲,就落在"恐慌区",易受挫,进而畏惧退缩。老师安排让她先剪手型纸板,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可随意尝试,恰好落在她的"挑战区"里。步步为营,每一步都是兴味盎然的挑战和成长。
这里给家长们的启示是: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视任务为挑战,首先要考虑任务的难度是不是落在了他的"挑战区"。如果太困难,得考虑降低任务难度或将它拆解成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落在他可及的范围内,通过自身的努力或有成人的引导就可以达到,有成就感,就更投入和专注。"挑战区"是动态的,随着孩子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往前延伸。
一开始由家长老师为孩子创设"挑战区",让孩子在跨越挑战区中获得成就感,而后鼓励孩子自己选择适宜的"挑战区",并自我激励。
著名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发现,当挑战较高,要求技能也较高的时候最能激发起个人的投入,并同时感到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同时,家长/老师如果不因孩子的表现而改变对孩子的爱/关注,看重孩子过程中的进步甚于结果,这样孩子不会因为想赢怕输而背负过多的压力,也有助于他视任务为挑战。
心理学家罗杰斯区分了有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比如"如果这次竞赛进入前2名,就是我们家的骄傲","如果比赛连第二轮都没进去,爸爸妈妈不爱你了……" 在这样的压力下,孩子会变得更患得患失,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仿佛大海里的波浪随着表现起起伏伏,顺境时感觉良好(波峰),遇到逆境(比如遇到比较强的对手,或比赛中失手之时)就跌落"谷底",担心结果,就难以全神贯注在过程中,不可能不影响到"逆境"时的应对。
如果比赛输了(怎么可能没有输的时候呢),他可能会变得更加害怕参加竞争(因为没有竞争,就不会失败!),自我价值感会变得更"脆弱"。遇到困难的任务更容易视其为压力而非挑战。
家长该怎么做呢?
接纳,给予无条件的爱。同时不放弃期望,看重过程甚于结果,鼓励孩子在过程中的进步。
接纳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孩子的期望。比如孩子在弹琴比赛中忘了曲谱,停顿了一会儿才想起来。看到孩子沮丧地下台,家长可以回应说:"你刚才弹的时候忘了曲谱了,你是不是当时很焦虑,但是后面你又想起来了。有时候人紧张的时候会这样。学会克服紧张进行思考,这是你学会的一个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