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二维码

阻碍发展的心智模式

作者:admin 来源:华南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日期:2014-10-27

1、我应该生活工作平衡

信念剖析:

有的人可能很震惊,"我应该生活工作平衡"也算是非合理信念吗?这难道不对吗?

坦诚地说,它是不对的。各位请思考一下,你人生是平衡的时间多,还是不平衡的时间多?一定是不平衡的时间多。每次不平衡之后,就花时间让自己重新平衡,对吗?

所以好多人会说,唉呀,这个家庭生活呀,好像一块木头一样,按了左边它又从右边浮起来,按了右边它又从左边浮起来,一个手按着中间总算沉下去了,当你不注意它又浮起来,人生就是这么痛苦的吗?

应对思路:

如果你真的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按住那块木头,那的确挺痛苦的。想想看,杂技演员最需要平衡,但平衡其实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从A塔楼走到B塔楼,B塔楼是你的愿景,而平衡只是一种手段。

那么平衡是什么呢?平衡就是一种用最小的能量达到最稳定的一种状态。当你可以用很小的能源来达到稳定的时候,你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能源,可以用来迈开腿往前走了?所以你要知道寻求生活工作的平衡,不是为了平衡本身,也不是为了平衡的一点短暂的快感和宁静感,我们更多的是为了寻求让自己的能量让自己走得远一点,去寻求更大的目标。

所以一个人,他本身没有人生目标的话,其实他平衡也是很痛苦的。因为平衡的价值是在乎于往前走,而不是停着不动。

2、作为一个 XX,我应该……

信念剖析:

很多人会认为:老师,你看我知道怎样才能平衡,我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自己重新获得平衡。但是作为一个好妈妈/作为一个好爸爸/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为一个好的同事/作为一个好的朋友/作为一个好的儿子,我应该……

这背面其实有这样的信念:①我做任何一个角色都是有一个标准的;②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我就是有罪的。这两个信念首尾相连就构成了"作为一个XX,我应该……"的这个信念。而一旦一个人有这样的信念,他的生活就一定很凄凉。

应对思路:

一、弄清楚这个标准是谁定的?又到底是什么东西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这个标准?

比如说作为一个好儿子一定要听话,这个标准是谁定的?作为一个好的学生你要考高分,作为好小孩儿你的水平不能比别人差,这个标准到底是谁定的?可能是你的父母亲,也可能是学校,又或者是社会这个系统。还有一种可能是你自己,你能够那么自然地使用这个标准,一定是你曾经在某个时间段从这个标准中获得过某些好处。

二、避免平均数的谬误。

很多人会认为如果我与大家不一样,我就是有问题。这就是平均数的谬误。其实你可以放下"作为一个妻子我是不是就应该贤良淑德?作为一个男人我是不是就应该非常的强悍而不能哭呢?"这样的信念。比如我上大学的第一周,有个人大半夜坐在宿舍门口很郁闷的喝酒,我说怎么了?他说别人都好想家、好想父母,我为什么就不想父母亲?我是不是有点儿问题,不孝吗?其实他很可能不是不孝,而是他的思念并不是以那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所以如果你跟这个平均数不一样,你就要跟自己说我一定是一个某方面特殊的天才,因为慢有慢的好处,快有快的特色,你没有必要活成和大家一模一样。

三、最后还有一种困惑的因素,是这个人他的确是能够达到某个角色的"标准",他却也没有做到。那么可能是他并没有把这个角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角色。

譬如说前段时间,我一个叔叔很郑重的跟我说,你爸爸妈妈年龄大了,我希望你可以把公司开回到深圳,这样可以离你爸妈近一些。我回绝之后我叔叔很震惊,那显然他是把父子关系放到了他人生决策很重要的一条,但其实你知道每个人的人生决策标准是不同的。也许作为一个XX你能做到一个什么水平,但你生命中有更重要的一些决策要做,那在这个时候,也许你跟那些人就会有不同的选择。

所以,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到"作为一个XX,我应该……"这个信念可以调整。第一,标准不一定是对的;第二,即使是对的,我也并不一定就是那个平均数;第三,即使是平均数,我也是能做到的,但如果我生命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我也可以选择放弃这个,去从事我真正认为重要的,因为那是你自己的未来。

3、我应该满足 XX 的期待,否则我是……样的

信念剖析:

如果你可以把平衡这事儿跟别人讲得像上个话题这么深入的话,就会有另外一群人会跟你说,"老师,你讲得特别的对,但是呢,我看到他们的痛苦,我没办法!"。譬如我看见爸爸妈妈在哭,我看见同事的表情,我看见我老婆对我的那个样子,我就没办法,我没有办法不去应和他们。

这种信念我称为"我应该满足他们的期待,否则我就是个罪人"。你注意这种情况下这个人不能平衡的怨念,不是来自于自我的内在标准"我作为一个XX",而是说"我应该满足XX的期待,否则我是……样的"。譬如"我应该满足父母的期待,否则我就是不孝的","我应该满足朋友借钱的期待,否则我是没义气的"。

而这里面还有两个深层次信念:

一、既然我理解了他们的期待,我就应该满足他们的期待。这可能是一部分的信念,"我不知道还行,既然我已经知道了他们的期待,就应该满足他们"。譬如以前我年轻我不知道父母亲的期待,现在我自己当父母亲了,我理解了父母亲的期待,我就应该满足他们。

二、我可以、而且我应该满足所有人的信念,包括别人和我自己的期待。

应对思路:

这两条在我看来都是非合理信念,因为这两条信念其实根本上来说就是不可能。

他人的期待理论上来说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你满足了一点点,马上就会萌生出新的期待。不懂得管理别人的期待,一味满足别人期待的,最终一定会活成凄凉的人。举个例子,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说在一些家庭里面,小儿子早早的就出国了,好多年都不回一趟家,老大因为供弟弟上学,所以书也没有念太多,老实巴交的,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亲往往对于小儿子交口称赞,逢人便夸。对这个大儿子反而是挑鼻子瞪眼,为什么?就是因为父母亲的期待没有被管理,这个大儿子在他身边,天天看着,对他的期待就非常非常多;而小儿子十年不回来一次,还能回来看我,还这么有出息,实在是太令人自豪了。所以说期待这东西不能永远被满足,只能恰当满足,恰当管理。所以你可以理解他人的期待,但不一定要满足他的期待。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你绝对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而你对自己也有期待。所以最好的状态往往是你先满足自己的一部分期待,再让自己达到有力量的时候,去恰当的满足一部分人合理的期待,而不可能无限制的满足各种期待。

什么是合理的期待呢?就是一个可以让整个家庭、整个系统重新回到平衡的期待。你有没有想过,很多有这种非合理信念的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想清楚自己如果重新回到平衡状态,他要做点什么?所以他就会牺牲掉这样的平衡状态去帮别人。就好像你兜里有十万块钱,你没想好要干嘛,别人过来借钱你自然就借给他了。那是因为你觉得用在那个人身上比用在你自己身上有价值。因为你也没有想清楚,到底你的未来要有什么价值?

4、平衡应该是很舒服的

信念剖析:

一个人说我不平衡,你给他做了平衡轮,指出他应该在什么地方做调整就可以平衡,他会说:哎呀这么难啊,或者他会说好累啊,我已经都这么累,没法再做了。

这里面大约有两个可能性,一是对于平衡之后的愿景解释不清,另一种重大的可能性是他会有一个幻觉,认为平衡应该是很舒服的,但大家请听好——从不平衡回到平衡的过程不应该是很舒服,反而应该是很痛苦的,或者短暂来说应该是痛苦的。

应对思路:

如果你今天出门看见你的前女友拽着她的新男友在大街走着,你心里一定是不平衡的。这时你要心里调到平衡,你可能会把她以前的照片拿出来,把她的脑袋全部抠掉;或者她的脑袋不抠掉,把你的脑袋换成金正恩的,这个过程你感觉一定是很爽的,但这个事情做完后会让你的心情变得更好吗?其实你一定要明白当你不平衡以后,所有让你短期快乐的方式基本都是失衡的方式。所以每当你不平衡以后,你感受一下自己,如果你做完这个事情获得了短暂的平静,却获得了更加长远的不宁静的话,你是基本上是用失衡的方式来处理的。而你在做了那件事情之后,如果获得了短暂的难受,但获得了长期平静的话,那你是会回到平衡状态的。

综上,如果你希望要整个系统达到更大的平衡,痛苦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你要能看到那个大的系统背后更大的好处,因此选择先经历痛苦,然后换来长期的平静是最佳之选。

5、我一定要等到机会成熟才开始行动

信念剖析:

在愿景状态中,人已经开始做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在做重复性的工作。因为如果重复性的工作能打造他的愿景,他就不会有愿景的困惑了。所以,愿景的困惑都来自于他以前的方式都没办法达到这个水平,而他想尝试一个新的玩意儿,所以对他来说是一种全新的道路,却指向一个全新的价值。

但是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一个新的信念就是:我一定要等到机会完全成熟才行动。比如说我一定要等到我的水平足够高,才当老师开始讲课。我一定要等到资金、团队、人脉、渠道、方式全都攒齐了,我才开始创业。我一定要等到一切的想法、概念、材料、素材都弄好了,我才开始写作。

其实,创造的思路和制作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制作的思路是怎么样子的呢?它是先拥有再行动最后成为,英文叫做having doing being。比如我们要做一个凳子,我们会先拥有所有的材料、钉子,然后开始拼一个凳子,我们需要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接着我们开始拼,拼成一张凳子。但这并不是创造。所以当你希望创造自己生命的不同的时候,游戏规则是完全不同的,创造的思路应该是倒过来的,叫being doing having

应对思路:

所以关于愿景这部分,我只有一个建议:先让自己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像那个人一样思考,像那个人一样行动,然后终有一天你会像那个人一样拥有。当你倒过来的时候,情况就会变得很糟糕,当你只有在拥有你希望的资源后才开始做行动,最后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