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的逻辑,先改变自己,别把孩子逼上绝路
近日,一起12岁男孩弑母案引发了社会极大关注。12月2日晚,湖南省沅江市泗湖山镇六年级少年吴某,将自己34岁的亲生母亲陈女士杀死。 事情的起因,与现实中很多家庭正在上演的现状并无二致: 吴某逃学旷课,被老师通报。案发当晚,陈女士批评儿子时,发现他不知何时还学会了抽烟。一怒之下,砸烂了儿子的手机。吴某跑进厨房,拿出菜刀对母亲砍了20多刀。 将妈妈杀死后,吴某还带着刚满2岁的弟弟睡了一晚,并接听母亲多个电话和微信,还佯装母亲的口气,给班主任发信息请假。直到第二天,邻居发现凶案,立即报警。 当被及"为什么要杀死妈妈?" 吴某的回答是,"妈妈不好。" 吴某杀死母亲后,亲属在沅江市泗湖山镇的一家宾馆见到他。面对亲人的痛苦和疑惑,他显得若无其事,从嘴里挤出了4个字。 承认自己错了,但不是什么大错,"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
有一个实案,是当时大家都知道的一件事,有一个五年级的孩子有一天从楼上跳下去了。这个孩子为什么呢?他当时上学期间上网,上网的时候他开始痴迷网上的一个游戏叫《魔兽争霸》,然后他就写了好多的网络小说。 然后当他父亲发现后,从他的书包里翻出的作业本,发现写的都是网络小说的时候,父亲气坏了,一把火就当着孩子的面烧掉了。然后就把他臭骂一顿,说你要再去网吧,你再写这些乱七八糟东西,我不打死你啊。
这个父亲还很认真,后找到了他的班主任,说我这孩子不学好,老上网,咱们得把他管一管。老师说好啊,学校里我管,回家你管,他要是学校和家之间出问题的话呢?这样我在家长联系本上,每天写上他离校的时间。这样五点二十离校,你就可以判断他到家是不是中间拐弯儿了。 父母和班主任约定好后,于是这孩子真的每天下课后, 老师叫过来写上时间,他再走。那么大概有那么一段时间,有一天赶上一个周五,下课以后别的孩子开始逗了他,乖儿子快回家呗,你爸等你回家呢。 这个孩子说,谁是谁乖儿子。别的孩子起哄,老师为什么不给我们写时间就给你写啊,你快回家吧,我们去玩儿去,你回家吧。乖乖的哟。这个孩子就说,谁乖谁乖,我怎么不敢玩儿。
孩子背着书包跟这帮孩子们一块儿去网吧了,但是网吧一停再往家走,就八点多了。也就是说五点多下课到家八点多,那是周五,他很害怕,进家门以后,他不知道父亲会怎样的询问或者质疑。 他不知道,父亲其实从心里是爱他的,这个跟药家鑫案件是一类性质。然后孩子当时回到屋以后,背着书包,他父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他从沙发后面绕过过去,就进了自己屋了,进了屋就开始脱衣服,上床睡觉。为什么? 因为第二天上午还有课,他的想法是,我睡下了你就不会再说我了吧。这时候,他奶奶追进来说,你还没吃饭吗?孩子说,我不吃了,你快走,我不吃,我要睡觉,我明天要上课。然后这晚上爸爸就没有进来,他躲过了这一劫。
但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七点背上书包就往外走,他爸爸还没起。走出去以后,这个后面的结果就是我们从电梯里的监控器看到的。他进了店电梯之后,当时带了一个帽子背着包,一只脚踏在后面的电梯板上,一只脚站着。 停了片刻,他直接按了22层。等十点钟公安机关找到他父亲的时候,他父亲在家里还不知道儿子已经跳楼了。也就是儿子七点跳下去被发现,人们找到派出所,派出所找到他父亲十点。 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到底该怎么管教才好?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说不听,骂无用,打不过……这些家长实际上都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佳时间……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了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紧紧抱住那只毛茸茸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第一需要是食物,紧接着的需要就是对熟悉的抚养人的依恋。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会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一两个固定的有血缘关系的抚养人;父母不应该把孩子交给保姆就算了事,受雇于人的保姆不可能成为孩子的"依恋人";父母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 从人的心理发展看,人在出生后的1~2岁内,主要发展的是行动能力和言语能力。这期间他们的行为大多是自发的,并在大人的奖赏与惩罚中得到发展或抑制。 但是,人从3岁起就开始出现一种认同倾向,即不自觉地向身边的大人模仿,将他看到的各种大人的行为复制出来,并逐渐变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比如:照顾小娃娃、模拟大人说话口气等。
这时,他的行为模仿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初印迹,深刻而难以磨灭。父母或其他抚养人是否有同情心、是否乐于助人、是否坚持原则、是否自信、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甚至父母(或其他亲人)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都会决定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方向与道德水准。这种初的印迹往往会伴随人的终生。 需要知道的是,人生幸福很简单,物质富足不如情意浓浓,温度不如温馨,让孩子在成长中感受父母之爱!情比钱重要,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心理阳光比分数、成绩更重要!孩子的物质生活要人关怀,孩子的精神生活更要人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