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二维码

【今日关注】“养蛙”为何这么火?慎防社交焦虑

作者:admin 来源:华南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日期:2018-02-06
一款日本研发的养蛙游戏日前在国内一些城市悄然走红,网络、贴吧、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上的讨论热度只增不减。这款游戏设置相当简单:给青蛙取名后,“它”便开始独立吃饭、学习、远行,且无法干涉。虽然游戏页面操作显示均为日文,但玩家热情不减。 网络上对养蛙游戏评论众多。有人看好情感贴合类游戏的发展前景,也有人批评过于沉迷游戏的“养蛙人”空虚寂寞,工作量不够饱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代年轻人沉迷这款“佛系”游戏? 2018年1月30日,珠江频道《今日关注》栏目特约记者杨霄、摄影师姚耸君围绕“养蛙游戏折射年轻人的心理特点”话题,采访了我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王蓝老师。 这款“佛系”游戏的兴起,反映出年轻人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记者:杨霄 01 王蓝老师答:接触这类养成类游戏的群体大部分都是现代年轻人,实际上在这类游戏中扮演父母的玩家,把青蛙作为自己的孩子,仅给孩子提供旅行的行囊和准备食物,这样的游戏设置是很自由的,会给到玩家一种情感投射和自由遐想的空间。 在现实当中,年轻人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有些人处在一个担心没有得到关注、担心自己被忽略的焦虑情绪状态,当他们参与此类游戏时,他们会觉得很安全,体验到了在现实生活中缺失的安全感,无论我的蛙去了哪里,它都一定会回家,只要继续耐心等待就好了,可能它在路上,可能还会收到蛙寄给自己的明信片,它在回来的路上,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交安全感。 为什么有些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状态与养蛙游戏有相似的地方? 记者:杨霄 02 王蓝老师答:年轻人作为玩家在参与这类游戏时,将青蛙当做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设置,这让年轻人在现实社会成长过程当中心理缺失的那一部分得到了补偿。 参与这类游戏的大部分是90后年轻人,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很多都是被父母过度地关注或过度地干涉,有些父母会将自己理想中的“孩子”模样在现实生活当中投射给自己的孩子,并且希望甚至要求自己的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孩子”的模样,生活当中处处为孩子一手包办,这实际上限制了孩子成长的空间,他无法做他自己。 这类养成游戏可让青蛙自由地做自己,也就满足了年轻人向往自由、向往自己个人的空间的心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年轻人在玩这类拟人化设置的游戏是带有一定情感投射的,玩家在游戏中能够得到陪伴的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