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这些“自动反应”吗?
当别人提出不同于己的观点,不反驳赢了他内心就不舒服;
当家人要出外,自己就整天提心吊胆、唠叨不停;
当看到别人晒幸福,就忍不住想质疑或揶揄他两句;
当无人陪伴或相对不语时,就感觉空落落的难忍、总想逃;
当看到成功人士,自己就变得畏畏缩缩、却步不前……
不知你有没有类似于上述所列的那么一两个戒也戒不掉的反应"小癖好"?显然,这样的行为反应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但它们总仿佛会自动地出现——每当遇到某些相似情境时就心不由衷、身不由己地作出同类的过激反应,到底是为什么?又能怎么办呢?
如果你想觉察和改变这些反应,不妨进行这样的尝试:当它们出现时,逮住这些过激反应(如,总不自觉地过度对抗或畏缩担忧等等),好好感受一下当下的自己的身体感受——这也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觉察)。觉察自己是否有哪部分的躯体感觉不一样了,如绷紧、无力等等?呼吸节奏有否变化?胸口或内心是否充斥着紧张?
当你能感觉到自己的细微变化——恭喜你,你是敏锐和具有弹性的,而且有敢于面对的勇气。这时候,慢慢地、一步步地问问自己:"我的紧张是怎么样的呢?紧张的同时带有情绪吗?是什么样的情绪呢,恐惧、害怕、愤怒、哀伤、失落、沮丧……?"先别急着思考和回答,而是静静地和自己的身体感受呆在一起,让它给你呈现出自己的答案。这样静静地体会下来,很可能,你会慢慢发现实在有着太多的害怕等其他情绪躲在那层愤怒的对抗面纱之下了。
这时,我们可以进一步问自己:"是什么事情、什么想法导致这些情绪了?我在想些什么呢?"找到自己的深层想法后,可以开始理性地思考:比如,"‘不被接纳、被否定,或失败、不能生存’,又怎样?"……面对这些问题,已经成年的你可能会慢慢回复理性,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大不了就放下,再大不了一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等等。如此一来,或许真的如佛家所言,一旦彻底摆脱贪嗔痴等烦恼枷锁即可立地成佛了。不错,我们这样就可以解除日常的痛苦,远离心理疾病的威胁。
只不过,如果你还有更高一层的追求,期望自我能继续成长的话,做到这里,是不是就已真的彻底解决问题?心灵就已回复自由了呢?恐怕未必。如果你是一个觉察力强的人,可能你很快就会失望地发现,即使自己已经如此的理性了,可一旦遇到同类情境自己的惯性反应又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东西导致我们的躯体不能在接触到引发刺激情境时继续维持不紧张的自然舒坦状态?为什么不能不经思考就放下过度防卫,而总还是在接触的第一霎那像刺猬般竖起自己小小尖刺?到底,那些害怕的源泉来自于哪里?我们能不能解决?
要解决,恐怕就要追溯到我们的生理神经系统了,那究竟是什么导致我们的神经系统作出不由自主的过激反应了,引发过激反应的刺激源还那么的个性化、因人而异?其实,在人类的大脑中,杏仁核是负责识别调控情绪的,且与学习记忆相关。杏仁核会对特定的感觉事物(如童年时的一个受创事件的声象)与当时的情绪感受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记忆的回路。类似创伤事件、焦虑和抑郁的体验往往是已经改变了杏仁核的反应。因此,当我们以后面临相类似的情境时,虽然明知有些情境是无害或危险程度很低的(如老板的严肃表情其实完全跟自己无关),却因为由此而暗示出自己过往的一些看不见的经验(从小爸爸就很严肃、自己小学时一旦犯错就会遭受严厉的责骂和惩罚)而使人仿佛霎那间穿越到过去的"丧失、失败或创伤"体验中了。这样,这些看似无害的情境就自然而然地引发出我们的过激反应。
想要改变这些神经系统的惯性反应,困难程度是超常的,所以医院治疗心理疾病就干脆用药物或电击等疗法——直接作用并改变生理机体,让神经系统的反应不那么过敏就算了……确实是快速见效啊,但这样终究治标不治本,因为是带有认知和情绪记忆的内在心理冲突造成并引发神经系统的过度反应,作为启动机制的心理冲突若是得不到解决,一旦停药便又会受这样那样的现实刺激激惹而复发。此外,生理性的惯性反应很难完全通过意识去自主改变,若仅仅靠改变认知、理性思考来处理也就很可能显得力不从心。要解决,就一定得提高自己的心智化整合能力——提高自己对身体感觉的承受力和觉察度,把自己的感性和理性部分相整合,不断地在感受中思考、在思考中感受,疗愈创伤,用有效行为满足内在未被满足的需要。而心智化整合的前提要点是接纳和信任我们所有的身体感受,因为情绪感受是躯体真实存在的,是人类体验的原动力,认知、行为都依赖于情感,想要改变自己惯性过激的"自动反应",就得找到潜在的、深层的、基于情感的决定因素,并在那里产生改变。只有"到达"才能"离开",只有"接纳"才能"改变"。
作为高智能的人类,我们的身体充满智慧,只要沿着身体发出的信号,从觉察、到辨识、到改变,静心听从身体的引领——让内在自我不断对话,感性与理性不断交流,便能一步步走向身心交融、内外流通的自由和谐状态。
本文属于广州王蓝心理咨询有限公司罗梵老师的原创文章,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快乐天使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