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青少年厌学?
青少年厌学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厌学症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中学生患病率最高;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不参加体育活动,怕考试,怕排名;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如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尿频、食欲下降、睡眠易惊、脾气暴躁,甚至出现抑郁,焦虑,强迫等神经症状。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其主要产生原因,可概括为:
从自身看:首先,学生要认识自我的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应认真地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他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而是能学好的,相信自己也是一个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人,改变自己无能的观念。当然,对厌学学生的评价必须客观、中肯、善意,不能讽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其次,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从外在看:要改变厌学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首先就必须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相互配合。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厌学是青少年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具体表现为: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听讲;思维缓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马虎、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考试及作业错误率高;学习不主动等。长时间的厌学,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个沉重的负担,从而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也会使家长非常苦恼。造成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青少年厌学有什么指导方法?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没有感应感的原因,是学习困难而造成的,还是家长期望值过高造成的。如果是学习困难而使学生没有成就感,家长可作具体的辅导,甚至可请家教辅导,以提高学生成绩。如果是家长的过高期望值造成的厌学,就要立即降低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经常有成功的体验。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厌学的情绪自然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