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恋问题困扰了多少的家长?!
早恋,从字面上看就是过早地恋爱。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人们习惯上把早恋界定为"不到恋爱年龄而进行的恋爱"。当前,青少年早恋现象越来越严重,已逐渐趋向低龄化,并且有的学生已不在满足于浪漫的约会和互递情书,而是发展到了"租室而居"的程度。从调查分析来看,有成绩较好的(占少数),有成绩较差的学生(占多数)。学生早恋,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又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生理因素:性早熟是学生早恋的内部生理原因
生理发育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是学生早恋问题出现的生理前提,生理上的快速变化和渐趋成熟,促使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知识的丰富、性意识的觉醒唤起他们朦胧的早恋心理。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开放环境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生理成熟期也在逐渐提前。
(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学生早恋问题产生的内在动因
学生群体中异性交往的几种主要心态是是学生早恋问题产生的内在动因。
1.渴望纯真的友情和爱情。
这种情况,大多数出现在经过较长时间的了解和相互往来的异性同学之间,他们大多数既渴望纯真的感情,又希望学业有成。(这属于上面提到的少数人)
2.变态的竞争心理。
在校园中有部分学生存在希望有很多男生或女生追逐以表明其漂亮、潇洒的虚荣心理。(多为女生)
3.炫耀心理。
学生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部分学生过早地或不适当地把谁先找到对象,谁的朋友漂亮等,作为炫耀资本。(多为男生)
4.从众心理。
有的学生本来没有打算在校期间谈恋爱,但由于周围同学的"样",甚至一些"好朋友"的撮合,也开始了行动。
(三)社会因素
1.社会中某些不良刺激是学生"早恋"现象的催化剂。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关西方性解放的思想不断渗透到我们的学生思想之中。以描写爱情、性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一时间充斥了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不少学生接受了这样的思想:"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样使不少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对爱情生活非常渴望,并希望尽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化的爱情生活。
2.家庭的变故。
通过调查,早恋中的大部分学生往往是父母离异或不和,大人不负责任和生活上的随意影响学生。有的学生家庭是单亲,得不到家里大人的关心、爱护,转而向异性求助,互相安慰,互相关心,这样导致早恋现象产生。
3.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不当和失误。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忽视他们生理心理的变化;对孩子的管理教育采取粗暴专制的态度,对子女的交往横加干涉,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指导,这样,造成子女和家长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孩子深层次的需要在家庭得不到满足,只好在家庭以外的异性朋友那里寻求慰籍。学校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任意削减活动课程,校园文化单调,校园生活枯燥,使学生过剩的能量得不到正常的释放。另外对性教育的认识不足和保守,使性教育在大多数学校得不到正常开展,而学生对性问题又急于了解和渴求的,这样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有关性场面的描述填补了这一空白。
有位作家说过,早恋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我们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触摸,又常常被无情地刺伤。分析学生早恋原因,找到正确处理学生早恋的对策,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