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二维码

学习目标的“黄金准则”

作者:admin 来源:华南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日期:2015-11-04

新的一学期已经开始一个月啦,孩子们都在努力适应新的年级!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即将面临小升初考试和初中学校的选择;对于初二初三的学生来说,考入何所高中也被提上日程;对于高二高三的孩子来说,面临竞争激烈的高考,以及理想大学、专业的选择。那在这个时候,一个好的学习目标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强有力的指引和动力。
有目标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在一九五三年时,美国哈佛大学曾对当时的应届毕业生做过一次追踪研究,在这个研究中询问当时那些毕业生是否对未来有清楚明确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书面计划,结果只有不到百分之三的学生有肯定的答复。而在二十年后,一九七三年时,再次访问了当年接受调查的毕业生,结果发现那些有明确目标及计划的百分之三的学生,在二十年后他们不论在事业成就,快乐及幸福程度上都高于其他的人。尤有甚者,这百分之三的人的财富总和。居然大于另外百分之九十七的所有学生的财富总和,这就是设定目标的力量。
学习目标的“黄金准则”(图1)

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学习目标,怎样的目标最有效呢?制定目标有一个"黄金准则"——SMART原则
S代表具体(Specific),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不能笼统;比如"考个好大学"这个目标就很模糊很含糊,没有办法评判和衡量,但是"考上某某大学"就是一个很具体的目标。有了具体的目标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
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目标应该是明确可衡量的,需要去衡量目标是否达成、达成的程度,或者目前离目标达成的距离。如果制定的目标没有办法衡量,就无法判断这个目标是否实现,也无法让家长、老师、学生知道学生的努力结果,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掌握知识点",这个目标就不如"提高月考成绩"这个目标容易衡量。
A代表可接受性(Acceptable),目标一定要是学生自己参与设置的,目标设置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自己承诺和要求的过程,由于是学生自己设置的,能更积极、更有责任心地去落实。父母不能全权代替孩子去设置目标,否则孩子对目标的接受程度降低,影响目标的达成。
R代表实际性(Realistic),每个学生的智力、注意力、体力、学习习惯、知识积累等方面都是不同的,目标的设置要基于学生学习现状,避免脱离实际去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过高的目标容易让孩子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畏难情绪,并容易体验到挫败感,从而打击学习积极性。而太低的目标导致学生满足现状,不能付出应有的努力。
T代表有时限(Time-bound),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比如一周内、一月内或者半年内需要实现目标。
有目标就有了动力,有了努力的方向。新的学期开始了,同学们,你们这学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